五策并举做好人才工作

河南日报郭战伟2018-05-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转变观念识人才。识人才需要有全面辩证的人才观,一日千里的“赤兔”固然喜人,锲而不舍的驽马、负重无言的骡子、任劳任怨的黄牛也同样值得拥有。当前,在我们国家,高端科研人才弥足珍贵,乡土技能专家也不可或缺甚至是多多益善,任何厚此薄彼的行为都会让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营养不良”的恶果。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需要经天纬地的柱石大才,更需要无数补台搭台的中才、小才。要牢固树立人才就在身边的思想,防止和克服“身边有才不是才,守着人才找人才”的倾向,在全社会传递和培养正确的人才观——无论什么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人才难得,更难的是人尽其才。人才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用对了事半功倍,用错了则适得其反。不用一把尺子量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周文王拜耄耋之年的姜尚为相而兴八百年周室,汉武帝拜十九岁霍去病为将而驱边患匈奴。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敢于及时“压担子”“给位子”“铺路子”,让其才智充分发挥。对于一般性人才,则要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进而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边际效益,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海纳百川聚人才。良鸟择木而栖,梧桐不栽,凤凰难来。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鹏正举,各项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才资源也成为全球范围流动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胸襟、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才能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首先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营造国际化人才环境,在人才构成、人才流动、人才素质、人才教育、人才培训、人才评价方面加快国际化对接。其次要完善引才政策,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对急需人才进行弹性引进,对优秀人才、高端人才进行精准引进。对于国际人才,只要他是对中国建设、对中国发展、对中外互利双赢能发挥用处,我们都要张开怀抱,用最大的诚意“吸引”和“捕获”他们,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才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燃剂。

  固本强基育人才。要想彻底破解“人才匮乏”的困局,必须要以战略思想来规划中长期人才培养,毕竟“本土育才”“本土用才”既是解决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更是人才工作的应有之义。首先,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理念,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上下功夫、做文章,把人才开发培养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牢固树立大教育理念,按照培育高端人才、普训技能人才、储备优秀人才的思路,实行分类培养,形成人才培养常态化、规范化。同时,实行均衡发展,对基层人才有更多的鼓励政策,特别是对农林水等比较艰苦的行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更多人才到基层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只有真正夯实育人根基,才能催生出庞大的人才基数,人才事业才会成为有源活水万年长青。

  软硬兼修兴人才。“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只有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才能让本土人才长得快、长得好,让外来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达到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的良好目的。首先,要有保障公平激发活力的软环境。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政策和机制。要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考核和评估机制等,建立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为人才提供公平成长的制度保障。还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其次,要有宜家宜业的硬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人才来讲,在提供人才干事创业平台的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其“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后顾之忧,还应享受到呼吸清新空气、看见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毕竟安居才能乐业,安心才能创新。只有软硬兼修,才能切实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真正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性环境。

  当前,在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成为更加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一定能够形成,中华大地“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的人才繁荣景象必将到来。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