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内涵和现实路径

《领导科学》李庚香2018-05-08

  【摘  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和组织保障,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深刻把握了现代科技塑造新的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抓准抓牢了实现党的宗旨使命的关键力量的关键问题,融会贯通了干部政治素质过硬与本领高强有机统一的丰富内涵。贯彻落实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要拓展德才兼备用人原则中“才”的专业化内涵;制定和实施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储备战略,统筹干部的综合培训和分类培训;在坚持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探索和建立高端专业人才与中高级领导干部任职的旋转门机制;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确保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脱颖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述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时强调,对干部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仅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经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必须深化理论认识,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围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和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探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现实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逻辑

  所谓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科学的坚实基础,其思想认识符合自然的演化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主体的创造性与环境的客观性相互作用、相互契合,能够保证思想观念的切实性与合理性;二是具有特定领域系统的知识,较少有认识误区和盲区,行为理智,符合常情常理常识,避免怪诞行为;三是专业训练有素,掌握特定领域处理复杂高难度问题的技术,具有一般人难以超越、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四是具有自信、自省、自律、自我超越的专业精神、专业伦理,注重操守,珍惜荣誉,不易懈怠蜕变和见利忘义;五是具有较为完备简约的规则、程序和工程型应用技术纲领与体系,易于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规划和目标,可操作性、稳定性、安全性、保障性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立足于中国实际、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不断增进中国人民福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伟大政党,其理论追求的科学性和实践探索的规律性决定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必然性和永无止境的创新性。

  从理论本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本质决定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基因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革命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而且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思想体系,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对人类思想认识成果进行总结、凝练、扬弃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组成部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吸收和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智慧凝结,其每一个理论都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理论体系,具有知识的丰富性、理论的深刻性、体系的贯通性、逻辑的合理性、实践的科学性。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是迷信和盲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的坚持不是简单的奉命行事,而是在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科学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基础上的思想认同和实践坚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学通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领悟马克思主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本质特征,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有机结合,从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等各个层面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素养,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奠定在理论认同高度自觉的基础上。行动上的犹疑和动摇,往往在于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和肤浅,如果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化的学习理解,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政治意志的坚韧性就难以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必然逻辑,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专业化水平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首要要求。

  从实践进程来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科学的理论必须转化为科学的方法才能在指导实践中产生显著的成效。党的领导能力取决于党的干部队伍完成党的使命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求党的干部队伍必须具有领导一切的专业能力。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来看,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交汇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专业化是干部素质专业化的基础和灵魂,理论学习的深入是政治信仰坚定的前提。党成立时期的核心成员以及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的卓越领导人,都是最早较为系统地学习、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如李大钊、李维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在合法的条件下利用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等培养专业化的军事干部、农运干部、工运干部,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奠定了最关键的干部队伍基础和组织保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干部素质专业化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并逐步转变成灵活、开明、务实和有效的政策,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机构,如教导队、随营学校、红军军官学校、军政学校、通信学校、军医学校、医务学校和供给学校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和当时急需的通信、医务、军需人才。此外,为了克服当时根据地专业人才极度短缺的困境,我们党以一种高度开放、开明的态度,制定专门政策,以优厚的待遇从国民党统治区域、国民党被俘人员中积极主动地吸收和招揽医药卫生、无线通信、军需军工等技术人才。如,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征求专门技术人才启事》,宣布“政府现以苏区缺乏技术人员,特以现金聘请。凡白色区域的医师、无线电人才、军事技术人员同情于苏维埃革命而愿意来者,请向各地共产党组织及革命团体接洽”,“于订立合同后”,将被“护送入苏区”。当时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西北军区政治部也联合发出布告,规定:“对于医生、军人、技师、熟练工人、科学家、文学家等专门人材,知识分子和学生,不但不杀害,如果这些人材愿意忠诚在苏维埃政权下服务,政府予以特别优待。”“如其家属进境,亦同样分得土地。”红军长征途中,多次化险为夷甚至绝处逢生,除党的领导群体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雄才大略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外,也跟红军的无线电人员能够及时截获敌方的无线电报和破译密码息息相关,而红军报务人员的骨干和精英很多都是从国民党军队被俘人员中留用、感化而来的,最终成为忠诚的革命战士,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时期,党对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化,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干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各根据地的干部学校相继建立起来。据统计,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和中央直属的干部学校共计60多所,主要分为培养党政干部的学校和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这些干部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且层次分明、门类齐全。除比较系统的学校教育培训外,中共中央还非常重视干部的在职教育。194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需给以业务教育,实行做什么、学什么的口号,不论从事政治、党务、教育等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精通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个教育任务与学习任务。”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根据地都高度重视并创造性地进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不仅为严酷的抗战和紧随其后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力量,而且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政策、培训体系、教育力量等内化为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干部路线、教育路线和战略策略思想的核心成分,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扬光大,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局面和辉煌成就。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滋生了急躁情绪和政治上的极左倾向,伴随着政治路线上的“大跃进”导向,孤立的、空泛的政治挂帅思想开始严重冲击干部队伍专业化素质建设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这也成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产生的重要因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走上正轨,其典型标志就是提出并大力实施了干部培养使用的“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迄今为止,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不平凡历程,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的角度分析,坚持不断提升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问题,这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而做出的战略决断,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深刻把握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于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深刻教训的总结与超越,具有深邃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开辟现代国家治理路径的重大实践指导价值。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新时代内涵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对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党的宗旨使命的组织保障、内容结构的均衡布局、具体要求的切实性和可行性等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首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深刻把握了现代科技塑造新的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干部素质专业化的底色和实质是科学和技术,其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还延伸为社会科学和技术、经济科学和技术、政治科学和技术、治理科学和技术。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的潮流已进入所谓的后现代化发展阶段,其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先进技术不仅直接提升了经济效率、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增强了国家实力、改变了消费形态乃至生活方式,而且直接提升了政治的合法性、竞争力和引领力。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已成为一种政治能力、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具有全球号召力的软实力和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大国地位的迅猛提升,除国家发展战略和治理方略的科学性与宏伟气势外,也与以高铁技术、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领先作用有重要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经济已经由快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胜利完成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外,必须全方位深化改革,推动和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高质量、高技术、高标准、高水平等是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与执政、国家治理的共同要求,集中体现为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所确定的所有战略规划、实施方略必然要落脚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这个关键问题上。没有干部队伍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专业作风、专业伦理的支撑,党员干部面对宏伟目标和严峻挑战时就会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既偏离目标,又落伍于时代。互联网技术强势地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核心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国家能力,技术手段成为破解政治难题和社会难题的有力工具,政治运作和社会治理越来越具有鲜明的技术和工程特征,领导技术在领导力和领导绩效中的作用空前凸显。在这个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重新塑造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必要、更加关键,这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思想必须把握的重要时代特征。

  其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抓准抓牢了实现党的宗旨使命的关键力量的关键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伟大使命,是我们党永不枯竭的奋斗动力和获得最深厚、最广泛支持的道义高地。越是崇高的理想、宏大的战略,越是需要有强大的、先进的组织力量来保证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锋队组织,党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党先进性和强大战斗力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的关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缘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和用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贤能政治的优秀政治文化,使党的干部队伍在每一个时代都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保障了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量。在干部队伍的选拔上,我们党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在改革开放的勃发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四化”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坚定,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为民服务,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敢于担当,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以上这些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更加现实地趋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未像今天这样更加自信地迈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另一方面,在伟大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的关键时刻,目标倒计时、改革攻坚期、风险积聚期、动能转换期、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带来的震荡期等瞬时叠加在一起,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除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志、政治方略的挑战外,更加突出地体现为应对能力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干部队伍执行中央战略方针和破解现实疑难复杂问题能力的挑战,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日益处于枢纽地位,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更加鲜明地体现为从原则要求到技术要求的现实特征。用习总书记的话来概括就是,干部队伍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政治过硬毋庸置疑,本领高强不是一般性的泛泛要求,而是依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和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实现干部队伍素质的专业化。专业化意味着科学、意味着精深、意味着系统、意味着高质量、意味着高水平、意味着精准、意味着高效能,是在新常态、新时代情境下学习、锤炼、提升掌控复杂局面、创新发展局面能力的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思想的新概括,是坚持和发展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的重要理论创新。

  再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思想融会贯通了干部政治素质过硬与本领高强有机统一的丰富内涵。一是把政治过硬作为专业化的灵魂。党员干部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砥砺政治忠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磨炼政治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爱党之心、忧党之情、兴党之责、护党之志;勇于政治担当,坚定政治操守,敢于与不正之风做斗争,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政治能力成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强,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处理问题;严格自警自律,尊崇党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二是培养专业思维。除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外,要重点强化技术思维、工程思维和数据思维能力,突破操作性瓶颈,提高精准度,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保障性。三是提升专业能力。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几把刷子”,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领导干部必须抓紧时间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一方面,要做到“博”,广泛学习掌握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展横向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深钻细研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真正成为内行领导。四是锤炼专业精神。政治过硬是专业精神的根本要求,干部队伍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决维护和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专业精神的价值内核,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价值追求,作为体现专业精神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怀着深厚真挚的感情,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安危冷暖,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满足人民群众之所需,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敢于担当是专业精神的必备气质,党的干部面对大是大非和利害得失要有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坚持道义、敢于勇挑重担、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承担应尽之责,自觉摒弃庸俗的明哲保身思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的职业特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必须以严谨细致的优良作风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持重,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始终把工作当学问做,在实践中培养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钻什么,有针对性地弥补精神软肋、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熔铸职业荣誉与尊严;清正廉洁是专业精神的政治本色,党的干部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秉公用权、遵纪守法,带头反对特权,做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五是掌握专业方法。方法对头,万难之事会迎刃而解;方法不对,良好的动机和宏伟的目标也必然会事与愿违。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努力学习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普遍联系等分析方法,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和升华,深入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工作。

  三、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现实路径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除深化理论认识、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外,必须深刻洞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趋势,开辟和创新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是拓展德才兼备用人原则中“才”的专业化内涵,不断完善政治过硬与本领高强有机统一的可操作性用人标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德才兼备等优秀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以及“四化”方针、好干部标准等一系列用人原则、方针和标准,适应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党的战略目标和领导工作的需要。但是,无论是对干部德的要求还是才的要求,都具有鲜明的、显著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内涵。在坚持、继承其实质根脉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开发其新内涵。在我国传统社会,对士大夫和官僚阶层领导素养的总体要求是修齐治平,这种德能融合的要求和不断完善的科举选拔制度、监察劾举制度的配合,保证了传统中国官僚阶层较高的知识素养和治理水平,这也是我国在近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组织制度保障。这一内圣外王的素质培育理论尽管极大地弘扬了价值理性,却抑制甚至排斥了工具理性,导致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专业能力的极度弱化。在面对西方工业革命气势磅礴的发展趋势和西方列强鲸吞虎噬的竞争局面时,侈谈心性和道义的士大夫阶层显得愚不可及,曾经傲视群雄的中华帝国则不堪一击,陷入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精神有机融合,既高度重视干部的政治坚定性和道德高尚性,又立足实际注重加强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培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就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等价值理念的认同和实践,进而带来了全面的思想解放,逐步形成了干部选拔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一部现代科技发展史,也是干部队伍专业化素质建设不断加强、不断提升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阶段性进程来看,改革开放前40年,由于我国处于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干部素质专业化更加明显地体现为知识化和初步的专业化,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改变、现代知识的普及吸收以及方法上的模仿和结合我国实际的创新,尽管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提升很快,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后来者居上的效果,但伴随着以高投入、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破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为特征的经济高速增长,在领导素质方面体现为领导管理方式粗放的问题,专业化水平总体上仍处在中低端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对于干部队伍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上,就是专业化的基础要更加深厚、专业化的结构要更加立体、专业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专业化的层次要更加高端、专业化的能力要更加精细,逐步实现从认识到实践、从态度到方法、从理念到技术、从学习到创造、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比如,在脱贫攻坚问题上,原有的送温暖方式已经远远不够,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大战略,采用产业规划、环境整治、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与自治、农地产权保护、整体搬迁、电商覆盖、大数据思维、网上群众路线等更加根本、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的扶贫方式,这要求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必须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再比如,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呈现出未来在综合实力上超越美国的强劲势头。这不仅会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必然会对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产生强烈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从对中国的开放持欢迎甚至激励的态度迅即转变为恶意诋毁和遏阻的态度,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如何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贸易战,为我国的开放营造有利的环境,为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外部动力,必须全面提高国家外交、外经外贸、经济金融、科技教育、财税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司法等部门以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相应的专业化素质能力,以更深远的全球视野、更先进的专业化能力掌控风险、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合作、赢得挑战。

  二是制定和实施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储备战略,统筹干部的综合培训和分类培训,厚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基础。唐代名臣魏徵有句至理名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事关国运和人民福祉,既要立足于当前,按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刻不容缓地做好干部的选拔和能力培训,应对紧迫繁重的各种攻坚任务与风险化解工作,又要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着眼于未来更高质量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以及更加激烈、更加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局面,做好顶层设计,从国民教育培养、在职干部培训、国际培训和跨国人才吸引等诸多方面统筹规划、精心实施,确保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坚实的人才基础。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长足发展的优势,根据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指导各级各类高校创新专业设置、开发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专业研究水平,充分保障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针对国内高端、前沿、稀缺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条件比较薄弱的现实,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国际培养的战略和政策,加大选拔优秀人才公费出国留学培养的力度,制定鼓励特定专业人才自费留学、学成归国的激励措施,借助国际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弥补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充分利用我国新成立国家移民局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开明的气度和开阔国际视野,制定富有吸引力、科学可行的国际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保持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国际水准。针对在职干部的专业化培养,要依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领导发展、改革、开放、治理、化解风险等工作的紧迫需要,重新规划和整合干部培训体系,提升培训实力和培训能力,加强培训单位师资建设,充实专业课程教研队伍,在全面加强政治培训、理论培训的前提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的基本要求,分类分层进行干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消除培训镀金的形式主义现象,不断提升在职干部专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在坚持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探索和建立高端专业人才与中高级领导干部任职的旋转门机制,保证特殊领域领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毫无疑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必须立足于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和国家公务员管理体系这个基本的体制架构,主要在现有的干部队伍这个基础上进行。但是,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求,仅仅靠体制内的封闭式建设远远不够,还应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国家公务人员与智库专业人员身份互换的旋转门机制。国情的复杂程度和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政治领导和国家治理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就越高,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以及学术、文化、政策等的专业化研究水平也将成为一个国家政治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在政党领导和国家治理的队伍层面,就是国家高级政务人员与智库高级研究人员职业身份的自主与合理转换,从而既满足国家治理对于专业化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促进高端智库人才更加敏锐地把握国家治理的实际需求。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各阶层利益的复杂性,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不仅决策层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加剧,各种信息空前暴增,而且处理日常工作也越来越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单靠现有党政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新出现的专业化要求高的工作。同时,在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其他社会团体乃至私营公司中却拥有大量的层次很高的专业人才,能够对公共管理、社会治理、风险防控、国际事务等高度复杂、专业性强的事项处理提供知识、理论、对策、建议等的参考,甚至直接参与处置。因此,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除加强各级各类高水平智库建设,为国家治理、地方决策提供专业性对策外,还应该不断拓展和运用旋转门机制的思维,在保证国家公务员制度稳定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灵活、开放、有效和富于创意的人事政策,打破体制机制和身份编制的壁垒,使党政机构可以采取聘用、征用、交流使用、互派挂职、委托培训等形式从社会各界选拔需要的专业人才,其他行业尤其是高端智库也可以选派专业化人才到国家公务部门见习、挂职,以利于解决公共事务处理上专业化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并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参照和载体。

  四是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坚决清除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现象,确保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脱颖而出。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才。正如清代著名文史学家赵翼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太宗说:“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这些治政用人的至理名言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具有深刻启发意义。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和社会各界都有不少潜在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在做好长远谋划、解决特殊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外,当务之急是立足于党的干部队伍本身,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潜在的专业化人才抓紧培养、加快提高、科学选拔、大胆使用。首先,在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的基础上,对于专业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领导人员的使用必须把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绩效等作为重要考察指标,重视以事择人,看谁更优秀、更合适,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确保领导班子专业素养适应一个地方发展、一个单位核心职能、一个企业主营业务的需要,不能降格以求。用人是风向标,重要干部的选拔重视向高素质的专业型干部倾斜,就会激励其他干部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其次,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评价要注重实践标准。专业性强的岗位选拔干部不能简单地看学过什么、干过什么、分管过什么,更要看干成了哪些事、干得怎么样、管得好不好,以及对工作全局有没有掌控力、对专业性工作的发展趋势有没有洞察力、对复杂重大决策有没有决断力等。再次,坚决匡正用人风气,严惩用人腐败行为,防止那些只想当官、以权谋私的干部占据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职位。领导职位是国家公器,关键岗位是稀缺资源,如果让那些不学无术、贪图名利的干部占据了领导职位,不仅会挫伤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积极性,更会损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破坏国家治理的宏图伟业,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进行打击遏制。要完善和实施选人用人巡视检查和“带病提拔”倒查机制,将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严密衔接,精心实施,扎牢选人用人制度的笼子,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真正使领导干部做到不敢、不能、不想违规用人。最后,净化政治生态,保障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久久为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是权宜之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把净化、优化政治生态放在重要位置。“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严守用人纪律,完善选任制度规则,将好干部标准生动起来、具体起来,通过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部选任生态、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党建生态和“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建章立制,形成长效,为党的执政方略和国家现代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简介】李庚香(1966— ),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法学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代化与党建理论。